close

image.jpg  

點子是用,不是用 

  點子的靈感就在我們的身旁,但它總是被日常生活的「習慣」所遮蔽,導致我們視而不見。因此,唯有改變觀察角度、洞察需求所在、正視自我弱點,才是找到好點子的不二法門!

  本書提供史上最完備的35則創意發想法,讓您在生活處處,隨時都能抓住一閃而過的好點子!

  發想點子的第一步,請把眼光放在點子發想前的階段!

  擁有新見解
  8則改換觀察與思考角度的發想法,讓您感受更多意想不到的創意。

  拓展價值觀
  9則打破既往窠臼的發想法,讓您體會垃圾變黃金的思維快感。

  發現點子的種子
  10則洞悉目標受眾需求的發想法,讓您精準設定行銷企劃。

  磨亮想像力
  8則找到豐富靈感的發想法,讓您將山寨版精神發揮到極致。

 

搶先閱讀

山寨版精神

如果白雪公主是絕世恐龍妹……

「鮭魚與鮭魚卵親子丼」是北海道的特色美食。當我第一次看到它時,不禁這麼脫口而出:

「這是親子丼的山寨版。」

一般我們所熟知的親子丼是指雞肉與雞蛋,而北海道則以此為原型,進而作出鮭魚與鮭魚卵的親子聯想。雖然我不清楚它的由來,但也許是某天有人這麼說:

「說到親子,鮭魚與鮭魚卵也是親子呀!」

還好當時是選用鮭魚與鮭魚卵,要是選擇青魚與青魚子的話,可能就不會這麼出名了。

言歸正傳,或許當初聽到的人只把它當成玩笑,沒想到實際品嘗之後,竟如此美味。

前幾天,我在新橋車站的地下街,發現一種更特別的親子丼山寨版:

「鱈魚與鱈魚子的親子義大利麵」

這已經超出蓋飯的範圍,但想必是店家在思考除了雞肉與雞蛋、鮭魚與鮭魚卵等親子關係外,是否還有其他美味組合時,所想到的新菜色。

「把其中某個部分換成別的東西」是創造山寨版的手法,雙方並非毫無關聯,而是從「親子」這個關鍵字去延伸其他發想,技巧相當高明。

還有其他從「親子丼」衍生而來的山寨版商品。

「他人丼」

在日本關西都這麼稱呼蛋汁牛肉蓋飯,這的確很像關西人的發想。

這裡用的是山寨版手法中,單純又有效的「逆轉」手法。只須把其中某個要件,做一八○度的轉換即可。舉例來說,就是類似「白雪公主」並非美女,而是絕世恐龍妹的這種想法。

我猜當初他人丼的創始者大概這麼想:

「既然都有親子了,就來個相反關係的吧!」

雖然我不清楚是先有蛋汁牛肉蓋飯這道菜色,還是先有「他人丼」這個名稱,但如果能善用後者這種思考方法,就能擴展創新點子的可能,例如「夫婦丼」、「兄弟丼」、「堂表丼」等名稱能成為哪些新菜色的靈感來源呢?這應該難不倒專業廚師。發揮山寨版精神,能為思考注入源源不絕的靈感。

我們可以從親子丼的例子了解,只要有堅定的原型,就能利用山寨版手法衍生出無數個新企劃。

此外,最近蔚為風潮的「○○檢定」,我覺得這也是根據山寨版精神所衍生出來的企劃。

從前大概只有簡稱「英檢」的英文檢定,可是現在可以檢定的項目卻五花八門。

 

改變觀點
改變觀點,就能攫取點子的靈感
我曾為了製作某個「激辛(譯註:超辣的意思。)料理」的節目而傷透腦筋。
這幾年,有關激辛料理的主題非常地受歡迎,可是大家想的題材都差不多,而且已經有許多節目都做過這個主題。就算內容比過去豐富,但還是會受限於料理的品項,而陷入窠臼,但要是做得和既有節目一樣就不有趣了。
於是,我以「激辛料理」為中心,從各個角度展開思考,積極尋找點子的靈感。例如吃了「激辛料理」之後,免不了會說:「好辣!」這是一般人的觀點。但相反的話,就會變成:
「吃了也不覺得辣。」
這就是耐辣度極高的人的觀點了。那些被一般人認為是「激辛」的料理,在他們眼裡根本只是小意思。不過光邀請耐辣度極高的人參加還不夠有看頭,所以還邀請來自泰國、印度這些平常就習慣吃辣的人一起參與。
「究竟有沒有連世界上耐辣度極高的人都不禁叫出『好辣!』的激辛料理?」,這個點子就是來自「吃了也不覺得辣」的觀點。
再從另一個觀點來看。
當我從「吃了也不覺得辣」的觀點思考時,就跑出「耐辣度」這個關鍵字。
所謂「耐辣度」就是對辣味的高容忍度,而這也是前述點子的源頭,但它還有另一個意思:
「沖淡辣味的程度。」
但「加什麼東西就能中和激辛料理辣味」的點子並不適合這次的主題,因為我們並不希望降低料理的辣度。
「吃辣的東西時,嘴裡會有一種麻麻的感覺。」
這種時候當然希望激辛料理打勝仗,所以有了這個點子:
「吃完激辛料理後,什麼東西最能緩和嘴裡的麻辣感?」
於是我們準備了能緩和辣味的牛奶、優酪乳、芒果汁等飲料,並依照辣度出菜,看看吃一口激辛料理配一口飲料,究竟能緩和嘴裡何種程度的麻辣感。
因此,節目令人好奇的重點並不在於「會有什麼激辛料理」,而是「飲料到底能緩和何種程度的辣味」。
就這樣,儘管同樣以「激辛料理」為題,卻藉由改變觀點,讓原本單純追求辣度的激辛料理,變成阻擋、緩和辣味進攻的飲料。
只要改變觀點角度(=Switching),就算是同一種東西,也能產生新看法。從上方看圓錐體是圓形,從旁邊看就是三角形。這麼做就能找到和過去不同的看法,而它就是點子的靈感,只要根據這個靈感再往下挖掘即可。
藉由改變觀點也能把經典名著變成全新作品,小林信彥的小說《末成》就是一例。「末成」是夏目漱石作品《少爺》當中的一個角色。《末成》就是把書中原為配角的「末成」變成主角,用「末成」的角度來看《少爺》的世界。
讀完這本小說後,除了覺得內容有趣外,「同一個故事從配角的觀點來看會如何」的點子也深深打動著我。不只《末成》,這個手法可以將所有經典名著都變成新故事,配角有幾個,新故事就有幾個。
角色並非只出現在小說裡。在一個簡單的服務裡,就至少含有「服務的人」與「接受服務的人」兩個角色,甚至有時還有「旁觀服務的人」的第三個角色。首先,自己必須提供所要發想點子的主題裡有哪些角色,把角色列出來,方便之後改變觀點,這就是擁有新觀點的方法。當然角色愈多,變化就愈多,對你也愈有利!
(選自第1章 <擁有新見解>)

傀儡效應
> 留意那些不由自主做的事就是機會
京都有座六道珍皇寺,位在清水寺附近,除了中元節時較為熱鬧外,其他時候觀光客並不多,算是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廟。
前幾天我到京都時,也順道去了這座寺廟。但並不是我主動要去的,而是一起旅行的朋友堅持要去,我便跟著同行。
朋友的目的是要去看這座寺廟的一口井,據說它是小野篁(譯註:西元八○二~八五三年,平安時代的文人官吏,傳說擁有遊走於人間與冥府的能力。)去冥府的通道。我向來對這種傳說沒什麼興趣,就當是陪朋友去走走。
抵達寺廟幾分鐘後,我對那口井感到非常好奇。正確來說,應該是看到目不轉睛。
如果那口井是落在寺廟的一角,或許我根本不會去看,可是它居然出現在正廳的後院。
寺廟與後院之間隔著一道牆,牆上有著和式拉窗。從這一側看不到後院,不過拉窗上有個小窗被打開,上面寫著:
「請從這邊看。」
儘管知道那邊沒什麼,但有個窺視孔在那兒,就是讓人忍不住往裡頭瞧。
窺視孔就是一個例子,人們有時就是會「不由自主」地做某些事。比如看到頁面有空白的地方就想把它填滿、有按鈕就想按……這些都是不由自主會做的事。
人們是否有這種「不由自主」想做的欲望?我把刺激這種欲望的東西叫做「傀儡效應」,因為那和自己的意識無關,就好像被操縱的傀儡一樣。
傀儡效應不只出現在窺視孔或按鈕等裝置上,某些詞語也有同樣的效果。
例如經常在冬天的西餐廳門口看到這種海報:
「炸牡蠣上市」
看到這種海報,儘管當時正在節食、必須控制油炸物的攝取量,但還是會不由自主吃起炸牡蠣的人應該不少吧!
但可惜的是,那句話的傀儡效應只對喜歡炸牡蠣的人有效,而我這種不喜歡炸牡蠣的人,就不會被操縱了。
不過連我都曾遇過一次讓我不由自主想吃炸牡蠣的海報,當時海報上這麼寫著:
「最後的炸牡蠣」
仔細想想,也不清楚那「最後」的根據是什麼,說不定海報已經貼了好幾天,但當時無心思索細節,因為「最後的炸牡蠣」這句話已經占據了我的思緒。
既然如此,不妨製作這種海報:
「揮別炸牡蠣只剩○天!」
可以從揮別炸牡蠣的一個星期前開始倒數,我相信一定非常有效,肯定有人會一星期去吃個二、三次。
除了西餐廳外,其他地方也可能發生「最後的」這種具有傀儡效應的例子。
在橫濱郊外某書店的雜誌區,書架最上層擺著用繩子綁好且被封住的雜誌,取下雜誌就可以看到厚紙板上這麼手寫著:
「只剩一本,請直接拿到櫃台。」
據說當雜誌只剩最後一本時,會因為之前已經被客人翻到破爛而變得更不好賣。可是只要用這招,不但能避免雜誌變破爛,還能讓顧客產生因為「這是最後一本,所以要買」的心理而順利賣出。這是書店運用傀儡效應的智慧。
你會不由自主地做些什麼呢?
不論是誰,都有不由自主會做的事。但不能光只不由自主地做,要是不稍加留意,很容易就會被忽略。所以一旦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去做某件事情時,就要思索為什麼當時會那樣。
只要了解那些不由自主會做的事情背後的意義,就能利用它來操縱人心。
(選自第2章 <拓展價值觀>)

 

不自覺的行為
是否不知不覺做了某些事?
人們經常不自覺地抓身體、玩頭髮、揉眼睛,戴眼鏡的人則常用手撐鏡框。
這些動作都不是刻意去做的,而是莫名所以地就做了,甚至連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曾做過那些動作。但這些不自覺的行為,卻非常吸引我。
為什麼這些不自覺的行為會吸引我呢?
最大的理由就是,它幾乎不會出現在電影或連續劇等虛構的世界裡,不自覺的行為只存在現實當中,這麼說一點都不誇張。
為什麼在電影或連續劇等虛構的世界裡,不會出現不自覺的行為呢?
我認為有兩個理由。
第一個理由,「因為不美」。
女演員沒來由地抓身體的確不好看。假設愛慕的人正在告白,女演員卻突然抓脖子,肯定會破壞難得的畫面。
不自覺的行為本身沒有意義,它並沒有傳遞任何東西。以音樂來說,它就像噪音,所以不會出現在電影或連續劇演員的動作中。大家應該能認同這個理由吧!
第二個理由,「因為很難」。
我曾和某位舞台劇女演員聊到不自覺行為,她提到一個劇本動作表情中,最難演的部分:
「從制服外衣調整內衣位置。」
隔著外衣調整內衣位置是女生常有的動作之一,可是一旦要把它演出來還真不簡單。
往往女生調整內衣並非出自刻意,而是在不知不覺間動手調整了,這就是不自覺的行為。
一旦要把它演出來,就算演得再自然,也都成了自覺的行為,因此與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感覺是不太一樣的。
不自覺的行為不管讓哪個名演員來演,都是幾乎不可能原貌重現的動作。
不自覺的行為只存在現實當中。也就是說,想要發現它的樂趣,也只能在現實中才能體會。另外,發現不自覺的行為除了單純的樂趣外,有時也是點子的源頭。你知道這個曾經造成一時話題的產品嗎?
「貼在男性小便斗裡的紅心目標貼紙。」
以紅心貼紙作為瞄準目標,貼在小便斗的適當位置,這是為了避免尿液灑濺而發明的產品。這個點子的源頭是一件每個男生都能了解的事,就是小便斗上如果有髒汙,男生小便時就會對準那個的心理。
小孩則另當別論,但大人真的會這麼做嗎?據說某機場的小便斗都貼有這種紅心貼紙,多虧大家對準目標如廁,才能避免尿液飛濺,因此省下不少清潔費用。成年男性不自覺的行為之一就是只要便斗裡有個目標,就會對準它小便。
幾年前我曾參加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(譯註:一九五六年出生,工業設計師。知名的產品設計包括無印良品的壁掛式CD播放器、au的手機等。)的紀錄片節目,我對他發言中的某句話深表同感。
「設計不自覺。」
當時節目介紹的是私章新設計,私章設計幾十年來都沒變,因此要注入新設計並不容易。最後被採納的是這個:
「印章上方有個恰到好處的凹陷。」
凹陷的高度位置拿捏得宜,恰好可以讓手指順勢伏貼再施力。
但深澤先生說,這個設計不只考量到好蓋印,往往人們在蓋印章之前,總會不自覺地確認印章的上下位置,為了消弭這個不自覺的動作,讓人不需特地看名字也能知道自己是否拿正,而做出這樣的設計。
我從以前就對人們下意識的不自覺行為感到興趣,但當時我只是單純覺得有趣而已,沒想到真有人「實際運用」這樣的行為,讓我深受感動。
做了不自覺的行為,自己當然不會發現,即使是別人做了,也不見得會注意到。為了發現它,剛開始必須相當注意,不過一旦習慣之後,就會一個接著一個陸續找到。
明天就試著用這種心情,觀察電車裡坐在你對面的人吧!一定可以找到一、二個不自覺的行為。
(選自第3章 <發現點子的種子>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老張與小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